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宣城泾县昌桥乡:贫困户变身“致富能手”

    信息发布者:谷圩农民
    2019-04-16 16:29:4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转载

    2018年,昌桥乡贫困户吴双喜、朱五六、江国森被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自强脱贫户”荣誉称号。他们不仅自己摘了穷帽,还带领着同乡其他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这背后到底有哪些故事呢?

    打工仔回乡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早些年,吴双喜为了挑起生活的重担,远走他乡打工挣钱。离家的日子里,他在和亲友的通话中得知乡里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还有补贴。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回乡。

    吴双喜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05亩田地,种植烟叶、贡菊、水稻,由于肯钻研、肯吃苦,2017年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收入达51.5万元,还带动了3名贫困户共同脱贫。第一批特色种养殖业的收成让吴双喜心里更有了底气,他壮起胆子扩大规模,2018年流转承包田地达300余亩,其中20亩养殖小龙虾的收入就达15万元。

    “老老实实搞养殖,自己有收入,政策也有补贴,好得很嘛。”吴双喜开心地说。

    收购废品到承包农田的跨跃

    朱五六7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他半身不遂,也属于典型的因残致贫家庭。

    2010年,废品回收行业的兴起让朱五六萌生了收购废品的想法,无奈手头没钱,他便找到村里寻求帮助。童疃村党支部书记叶林回忆说:“朱五六那时真困难,但他不气馁,不放弃,一直想着自己创业走出困境。”通过几次接触交谈,他感觉朱五六很勤劳淳朴。之后,村干部通过乡民政部门帮他申请到了1000元的残疾人发展基金,并联系一位有多年收购废品经验的老人帮助他。

    为了支持朱五六,村里多方面协调以村集体出租的方式为他免费提供两三亩的空地堆放废品。此后,朱五六深入大街小巷及各乡村开始了收废品的生活。一干就是5年多,生活水平日渐提升。

    2014年底,他又抓住机会,流转承包农田40亩,在他的精心管理、规范运营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5年获利2万多元。之后,朱五六继续扩大经营,如今已承包农田达160亩之多。

    “一个人要勤快,等我老了之后不想靠政府过日子,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想要的生活。”朱五六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美好的期待。

    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卖向全国

    “这是我的网上居家生活用品店,像吹风机小架子、家庭用品收纳神器这些产品卖得最火,已经累计销售了20000多套。”江国森坐在电脑前,一边密切关注着线上交易情况,一边介绍着自己的网店。

    江国森是昌桥乡袁店村人,身材矮小且患有残疾,2014年9月,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在帮扶联系人的协调下,他学习并掌握了石斛种植技术,申请了一笔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如今已种植了3亩石斛。

    石斛每3年才采摘一次,江国森觉得不能闲着,又把目光瞄准了如火如荼的电商市场。 2017年10月,在昌桥乡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他报名参加了全县电子商务培训班,争取到创业补助5000元,并和爱人创建了两个拼多多网店和一个淘宝店铺。

    2018年5月,店铺营业初无人问津,江国森四处向网友请教,通过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推广自己的商品和店铺。同时,他认真学习PS等技术、与客户沟通技巧等。除此之外,江国森还通过推送其他便民信息来提高网店的点击率,义务发布供电、供水、公交等信息。随着影响越来越大、品牌越来越响亮,他的店铺销量实现飞跃式增长,从刚开始一天一单到现在一天上百单。

    江国森发现农村许多农产品因信息不畅滞销,他便主动提出帮村民在自己的平台上代售农产品,卖完把货款全额交还给村民,自己一分不收。

    “我不仅想把自己的品牌做大,还想把乡亲们农产品搬到网上销售,大家一起实现脱贫增收,这就是我的创业梦。”江国森说道。

    近年来,昌桥乡变“输血”为“造血”,把特色产业打造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增强贫困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探索出了一条激发内生动力,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的新途径。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